石柱上悬挂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我国南宋大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所撰,弘一法师于1928-1942年住锡泉州时重新题写了对联。


黄守恭“舍地建寺”的故事
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檀越主黄守恭而建。祠始建于7世纪(唐代)。

据载,唐朝初年,泉州海上贸易逐渐兴起,闽南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桑树,郡儒黄守恭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在老宅的附近开辟出一大片桑树园。传说唐垂拱二年(686年),一位叫匡护的和尚到泉州讲经,听闻黄守恭为人慷慨,便向他募地建道场。黄守恭虽乐善好施,却也舍不得大片桑园,便跟匡护和尚说,如果桑树可以开白莲花就献地结缘。没想到几日后,满园桑树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被无边佛法所感动,将桑树园捐出。
百亩桑园变为寺庙,开元寺也有了“桑莲法界”的雅称。寺院最初称“莲花道场”,传说建殿时常有“紫云覆地”,又称紫云寺,黄守恭也因此被尊为“紫云始祖”,后世子孙以“紫云”为灯号。开元寺僧感念黄守恭献地的善举,在寺东侧建檀越祠供奉他。


开元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包括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与拜亭、拜庭及东西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

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紫云屏】紫云屏墙中嵌着隶书“紫云屏”石刻是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写的。

【山门】山门是开元寺的入口,始建于公元687年(唐垂拱三年),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现状为18-19世纪(清代)传统建筑风格。殿堂两旁的塑像是佛教密宗经典中的密迹金刚与梵王。



【拜庭】拜庭连接着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是可供僧侣、信众聚集的场地,两翼有长廊回护。两旁列置的陀罗尼经幢、窣堵波式塔、宝箧印经塔,都是8-10世纪随着汉传密教的发展而在中国新产生的佛教建筑形式。现在看到的这些经幢、佛塔遗存,建造年代多为10-14世纪。










【宝箧印经塔】大殿前的这两座石塔称为宝箧印经塔,因塔的造型酷似藏经宝匣,故得名。


传说公元前二世纪古印度阿育王敕建八万四千座塔,其中十九座传入中国,故又称为阿育王塔。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俶仿效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座塔,多为木雕或铜铸的一尺左右的小塔。石构大型宝箧印经塔现仅存于闽浙粤沿海三省,特别是泉州一带,它们仅建于宋元两代。
开元寺的这两座石塔建于1145年,为典型的宝箧印经塔形制,高5.48米,由基座、塔身、塔顶、塔刹4部分组成。方形塔身是这种塔的基本特征,四面刻龛,内雕佛本生故事。塔顶上四角立着山花蕉叶,上面刻有佛传故事。塔刹形制完整,由覆莲、相轮五重等组成。
宝箧印经塔的塔内发现一件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文字记载有当时管理海外贸易官员的职衔“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兼御史大夫”,及当时泉州最早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榷利院。
【窣堵波式塔】窣堵坡原是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波式塔的基本形制是用砖石垒筑圆形或方形的台基,在台基之上建有一个球形覆钵,即塔身,塔身中常见雕刻有佛首形象,里面一般有埋藏石函或硐函等舍利容器。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九开间,属于中国古建筑里最高的形制。它始建于686年(唐垂拱二年),1637年(明代崇祯十年)重修为现状形制。
【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大殿月台须弥座很特别,它的束腰处有73方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
大殿的构架形式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中最高等级的殿堂式。
大殿正位按照密宗的规仪,供奉着五方佛,这五尊佛像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佛像各高6米,分别为:中央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法身大日如来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是密宗最高级佛尊。
大殿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栱,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其造型源自佛经所述的神鸟“迦陵频伽”(妙音鸟),形象为人身羽翅鸟腿,这些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木构建筑所罕见。
【印度教石柱】这是取自印度教寺院的石柱,在17世纪(1637年)重修寺院时使用的。石柱上分别雕刻有:湿婆立像,象鳄争斗,毗湿奴骑坐金翅鸟,阎摩那河七女出浴,吹笛子的克里希那,克里希那与阿周树,还有甘尼巴与基斯那摔跤,毗湿奴和他的妻子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大地女神普黛维等。
【甘露戒坛】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的场所。8世纪晚期开始,中国官方严格推行受戒制度,同时限制戒坛的设立数量。10世纪后只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区域才能设立戒坛,开元寺戒坛建筑始建于1019年(宋代)。
【藏经阁】藏经阁是佛教寺院中讲经说法、存放经书的场所。这座藏经阁始建于1285年(元代)。内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珍贵经书。
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东塔为镇国塔,西塔为仁寿塔。
镇国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


镇国塔建于1238-1250年(南宋),为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通高48.27米,底层面积255平米。
仁寿塔:代表极乐世界
仁寿塔建于1228-1237年(南宋)。其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高度45.06米,底层面积270平米。


在开元寺的建于元代的大石庭的榕树下,摆着一只长着牙齿的憨态可掬的大乌龟。在他的背上有一个凹槽,那是曾经用来驮石碑的标志。

这只大乌龟原来曾是放于泉州城隍那儿的一对霸下驮碑石雕,但是后来由于城隍庙的拆除,其中的一只“乌龟”便就来到了开元寺,并在这里安家落户了下来。而他的另一位“兄弟”则落户到了泉州承天寺内。这便是泉州西街开元寺内的大乌龟霸下它的由来。
俗话说得好“摸摸赑屃头,全年不发愁”,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如果有机会到泉州西街开元寺旅游的小伙伴,不妨去拜庭那摸一摸它的脑袋。
开元寺自古至今一直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是泉州市民最信奉的佛寺,每个月农历二十六日勤佛日、元宵节、浴佛节、佛诞日、中元节等代表性佛事盛典都会举行法会,宗教传统和民间信俗始终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