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分别作为高考三大专项计划之一,开展的目的就是为贫困地区考生提供高考福利,帮助他们升学。
那么国家专项和地方专项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好呢?国家专项和地方专项冲突吗?国家专项毕业后怎么就业?毕业生会被分配工作吗?本期内容为您揭秘。

一、国家专项和地方专项的区别
作为特殊类招生计划,国家专项和地方专项存在的意义本身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性,让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有获得上好教育资源的机会,因此在大致方向上,它们是拥有共通性的。
不过由于具体政策的不同,二者在以下几方面还是存在区别。
1、招生对象
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国家指定县市农村的考生,招生范围是全国性的,只要符合报考条件及要求,都可以进行报考;
地方专项计划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本省、区、市的农村考生,报考条件会根据各省的政策要求而有所不同。

2、招生院校
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各省属重点院校,而地方专项的招生院校主要是各省(区、市)属地方重点高校。
3、资金来源
国家专项计划主要由中央财政提供资金支持,资助标准一般会高于地方专项;地方专项则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其他的本地资源支持,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资助标准相对较低。

4、录取批次
国家专项计划的录取批次一般在本科提前批和本一批之间,如果是特殊专业,诸如军事、公安、航海类等专业,则会在提前批录取;
而地方专项计划录取批次则是在国家专项之后、自主招生批次之前单独设立的录取批次。
因此,二者在填报上并不冲突,某些省市甚至能同时填报三项专项志愿。

二、国家专项毕业后会被分配工作吗?
国家专项学生毕业后是不包分配工作的。
虽然国家专项计划对农村学子有很大的优惠力度,也鼓励国家专项生毕业后能够回到贫困地区进行就业、创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
国家专项的目的是让边远贫困地区的考生也能享受到一样的高等教育,高校虽然对其进行了专项招生,但他们本质上跟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是不受限制的。
事实上,不止国家专项,还有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招录的学生,只要就读院校没有强制要求入学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学生的就业就是自由的,反之则必须履行合约内容,否则就要承担违约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