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成长的亿吨大港!”湄洲湾港亮眼成绩令人惊叹。9日,大潮争先看东南——广电融媒体总编记者福建采访行活动走进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天然良港美誉的湄洲湾港,探访湄洲湾港高质量发展密码。
在湄洲湾港东吴作业区,国投集团投资的专业化煤炭码头颠覆了煤炭码头“脏、乱、黑”的传统形象。
码头建成福建省第一家港口“煤水循环分离回用系统”,将浑浊的煤污水彻底分离,得到干燥的煤饼和清澈的再生水,实现煤污水零排放;引进全国首台煤炭铁路装车楼自动化牵引电动拨车机,替代了传统的内燃机车牵引方式,实现煤炭列车牵引动力“油改电”,每年可减少约3万升燃油使用;投资近1200万建设岸电,向靠港船舶供应,2024年减少船舶燃油消耗超40吨,正向四星级“绿色港口”冲刺。
通过构建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的绿色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湄洲湾港实现了大型煤炭码头与碧水、蓝天、绿地优美环境的和谐相处,探索出一条大型煤炭码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拥有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码头,福建省面积最大的露天保税堆场,对台矿石中转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目前,紧邻现有40万吨矿石泊位的罗屿作业区8#30万吨级矿石泊位正在紧张施工中,这个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40万吨船舶预留,建成后,罗屿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将突破3000万吨。
自2021年打造全省首个40万吨级矿石泊位以来,罗屿作业区依托“大泊位、大堆场”优势,积极与国内外多家矿商、贸易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业务吞吐量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助力湄洲湾港逐步成长为东南沿海大宗散货枢纽港。
据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陈星宇介绍,国际散货船大型化趋势明显,未来,罗屿港口将依托超大型泊位打造成为东南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国际矿山在闽重要物流节点。
斗尾港区坐落两个世界最大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重点服务中化泉州石化、泉惠石化园区等临港产业发展,年进口原油量23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有力服务湄洲湾石化基地建设。
秀屿作业区是福建省最大硫酸铵集散中心,每年通过水路汇聚全国化肥资源,再经远洋船舶输往东南亚及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农业大国。
湄洲湾港引航站引航科科长许瑞祥告诉记者,随着全球春耕备耕进入关键期,湄洲湾港引航站开辟农资运输绿色通道,一季度已实现64艘次硫酸铵运输船舶安全靠离泊,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农资98万吨,货量同比激增88%。这条“白色黄金”运输线正在书写中国港口助力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湄洲湾港综合运输体系日趋完善,铁路、水路、公路无缝衔接、高效便捷,通过向莆铁路、兴泉铁路两条大动脉直达码头前沿。湄洲湾港成为中西部货物最便利的出海口,年海铁联运量超千万吨,居福建省第一。
由“湾”到“港”、由“渔港”到“商港”、由“小港”到“大港”,湄洲湾港实现蝶变。目前,已形成包括泉州市域肖厝、斗尾,莆田市域东吴、秀屿、兴化湾五个港区的发展格局,建成千吨级以上泊位62个,年综合通过能⼒1.62亿吨;航道总⾥程124.7公⾥,可满⾜40万吨散货船、30万吨级原油船、Q-MAX型LNG船等全球各类船舶最⼤船型通航要求;2024年完成港⼝货物吞吐量1.345亿吨,⽐增0.66%。未来,湄洲湾港将做⼤做强东南⼤宗散货枢纽港,打造带动作⽤明显、产业服务充分、互联互通⾼效、绿⾊安全⽰范的品质港⼝,奋⼒谱写交通强省建设湄洲湾港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