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松花砚,半部大清史。”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大安镇湖上村,沉睡8.8亿年的松花石老坑遗址静卧于阳光之下,深浅交错的岩层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从清代宫廷御砚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松花石的故事,正由一代代匠人重新书写。

沧海化奇石,山中蕴秀姿。松花石色泽温润,以绿、紫、黄、黑、驼青等色居多,清代康熙帝为其赐名,并赞为“天赐之姿”。曾经的国宝级石材,随着清代的衰败,也停采近200年。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岸边的磨石山仙人洞重新发现松花石矿坑。2014年,老坑遗址列入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矿脉断面30米的斑斓岩层,成为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我刻出的是复现后的第一方砚,广交会上有人说‘得宝了’。”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刘祖林回忆道。1979年,他参与发掘并复刻出失传已久的松花砚,被称为“中国当代雕刻松花砚第一人”。以刀为笔留古韵,精雕细琢凝雅意,《岁朝图》《苦尽甘来》《同舟共济》……他的作品既展现了卓越技艺,又蕴含了对人生的沉淀,让人们透过砚石读懂一方水土。

制砚是时间的艺术。在通化松花石产业园,砚台纹饰或如松涛叠翠,或似紫霞生辉,刀笔间尽显“咫尺匠心难”。“我的技艺是祖传的,爷爷是木匠,父亲也会雕刻的手艺。”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新说。他不仅复刻古法,更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匠人。高端砚台打造品牌,大众产品拓宽市场。正如张新所言:“市场需要‘天花板’,也离不开‘烟火气’。”
大道至简,宛若天成。在黑色砚台的一角,金蟾微微昂首,刻痕与石材本身的纹路巧妙相融。身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兆生有独特的砚雕之道,他说:“一块石头一个性格,残缺也是一种美。”中式美学的留白,使他的砚台尽显古意,气韵悠然。一把刻刀,咫尺台面,几十载匠心雕琢。制砚和买砚的人,亦是高山流水懂其意的知己。

“我们雕琢的不仅是石头,更是中国人‘外柔内刚’的精神图腾。”青年雕刻师武春阳认为,雕刻松花石是“与8.8亿年前地球上第一批生命对话”。竹篓的脉络交错,青龙从拉链钱包中探头……这些令人惊叹的作品,竟都取材自松花石。传统石料,有了创新表达。武春阳说:“每人心里都有一块顽石,我们的创作就是唤醒这份浪漫。”
当老矿坑与新匠人隔空相望,松花石的故事,仍在刀锋与石纹间延续。
一方砚台,撬动文旅,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墨香,也将为艺术创作研磨出更多的灵感。松花石从“大而贵”向“小而精”的转变,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更让产业焕发出勃然生机。
“吉林有什么”系列融媒体报道链接:
观长白丨吉林有“一株参〞,正在破解“萝卜价”
观长白丨吉林有“一汪泉”,咋能流进“千万家”
总策划:汪志球
监制:孟海鹰
视频脚本:娄霄霄 郑智文
出镜记者:娄霄霄 郑智文
视频摄制:娄霄霄 石天蛟
鸣谢:中共通化市委宣传部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