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司法“双面绣”:苏州法院“破”与“立”助民营经济织新锦

   发布时间:2025-05-12 17:42:00

民营经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苏州这座“最强地级市”的经济版图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贡献超60%税收,托起90%以上市场主体。

这座以“苏式服务”著称的城市,正用法治化、市场化的精准手术刀,为民营经济构筑起全生命周期的守护屏障。

破产重整解困局 绿色转型启新章

2024年4月7日,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的名字赫然跃入全球一级组件制造厂商榜单。谁能想到,这个曾被退市风险阴霾笼罩的企业,在司法重整的助力下,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从“债务泥潭”到“行业标杆”的涅槃。

2023年1月,当苏州中院受理中利集团预重整申请时,这家拥有37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正面临生死考验:负债近百亿元、核心子公司腾晖光伏被列入失信名单、2600名员工工资停发、供应商集体断供……“我们发现,‘病人’虽然病得不轻,但底子还在。”负责此案的苏州中院破产法庭副庭长刘钰介绍。

法院联合管理人及行业专家,从主营业务、行业趋势到核心客户进行全面“诊断”,最终开出“诊断书”:中利集团的光伏与新能源线缆业务符合“双碳”战略,具备重整价值。

面对100余家关联子公司债务交织的“毛线团”,苏州中院打破地域藩篱,创新推出“预重整+重整”协调审理机制,将百亿元债务“打包”处置;联动政府搭建“金融委+法院+政府+N”立体平台,30家金融机构50亿元债权达成和解,700家供应商获得阶梯式清偿方案,连2600名员工的工资都实现现金全额兑付。

重整过程中,“绿色破产”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公开招募引入世界500强厦门建发作为战略投资人,不仅化解百亿元债务,更借助其全球供应链资源,使中利泰国光伏基地产能提升。这场“凤凰涅槃”不仅救活企业,更推动产业升级,成为绿色经济司法服务的经典样板。

当中利集团的光伏板再次闪耀于海外电站时,昆山法院的法官们正俯身于密密麻麻的产权证书堆中,研究如何解开港龙商场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方程式。

4月13日,在昆山北部主干道上,春潮挟着商业热浪扑面而来。

当“居然之家天一MALL”的金色招牌揭开时,1600余户商铺业主集体红了眼眶——这座曾深陷6年经营泥潭、背负亿元债务的10万平方米商业体,终于重获新生。

曾几何时,港龙城市商业广场以“北部商圈地标”的姿态亮相时,曾引发抢购热潮。优越的区位优势叠加统一经营的承诺,吸引1600余户投资者购置商铺。然而随着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商场陷入管理混乱、商户撤离、租金断流的恶性循环,至2022年空置率超50%,成为昆山商业版图上的“伤疤”。

价值缩水的评估报告压在昆山法院案头,连带压着的还有900多位业主提起的诉讼和近百封信访件。“当时每天接到十几个业主电话,有人抵押了房子投资商铺,有人准备拿租金养老。”昆山法院执破融合团队负责人欧平回忆道。

“单纯拍卖资产只能‘治标’,我们要‘治病根’。”欧平坦言。面对3.9万平方米抵押房产评估价与市价倒挂、商户业主利益交织的复杂局面,法院创新组建“府院联动专班”,推动成立全国首个破产清算期物业管理委员会,让1600户业主从“局外人”变身“决策参与者”,亲历商业体“重生记”的每个关键节点。

“我们像做精密手术一样剥离债务。”破产管理人透露,通过司法拍卖先行处置母公司自持房产清偿债务,再引入第三方资金预付业主500万元租金“稳民心”,更引入“居然之家”的知名品牌资源,完成商业体的“基因重组”。

在法院指导下,新运营方创新“资金监管账户+业主管委会监督”模式,确保每年收取的租金直达业主账户。“现在每月都能收到租金到账短信,悬了8年的心终于放下了。”业主陈女士抚摸商铺玻璃门上新贴的“居然之家”标识,笑得释然。

新投资公司总经理章乃世对商场的未来充满信心:“目前商场招商工作进展顺利,商户入住率达97%,从国内外顶级品牌到中端品牌应有尽有,我们也将把商场打造成新的区域行业标杆,不辜负广大小业主的期待。”

执破融合护生态 产业焕新稳民生

2023年,江苏某服饰有限公司将旧厂房改建为科技产业园后,因资金链断裂背负6亿元债务,36家入驻企业、600多名员工的命运悬于一线。传统执行拍卖虽能快速变现,但需清退所有租户——这意味着科技企业集体“流离失所”,地方招商信誉面临崩塌风险。昆山法院执行法官调查发现:“若直接启动执行拍卖,需依法解除租赁关系,将严重影响入驻企业正常经营和员工就业,也会损害地方招商信用和营商环境评价。”

“这不是简单的债务清算,而是一场经济生态保卫战。”执行法官回忆,产业园内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直接关联数百个家庭生计,一旦“硬着陆”,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复杂局面,昆山法院打出一套司法“组合拳”。昆山法院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的“执破融合”团队抽丝剥茧,依托困境企业分级分类纾困挽救机制,精准判定该企业属于“中期艰难型”,果断启动预重整程序。更令人称道的是,执行阶段形成的司法评估报告直接被破产程序沿用,省去重复流程,使重整效率大幅提升。“就像接力赛交接棒,执行和破产程序实现了无感切换。”执行法官形象比喻。

“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我们发现尽管公司资金链断裂,但产业园运营价值显著。”执行法官回忆道。法院决定以“拍卖投资人资格”替代直接拍卖资产——既保留产业园整体运营,又通过公开竞价引入优质资本。最终,由某产业集团以1.85亿元竞得。新投资方不仅全额清偿职工工资、建设工程款等优先债权,更使普通债权人清偿率提升10个百分点。2024年6月,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产业园实现“零震荡”过渡,市场口碑和产业价值不降反升。

如今走进焕然一新的产业园,满载货物的卡车往来穿梭、一笔笔订单即将交付、36家企业600余名员工正热火朝天地生产……机械轰鸣声中,某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原以为要另寻厂房,没想到司法‘急救包’保住了我们的生产线。”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自2022年启动“执破融合”改革以来,苏州法院累计化解债务877.78亿元,挽救企业163家,盘活土地房产265.27万平方米,安置职工10492人。

在第壹制药的现代化厂房内,离心机正以每分钟12000转的精密节奏运转,分离着重组蛋白溶液。这家历经百年风雨的制药企业,正通过司法智慧焕发新生——原有114名员工全员留任、新聘110名技术人才加盟、明星产品“舒思”即将推出升级剂型、生产线实现翻倍扩容。“法院真是把我们企业救活了!”投资人代表房立用紧握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时间回溯至2022年,当第壹制药因资金链断裂被申请强制执行时,企业命运正站在十字路口。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殷明敏锐捕捉到关键信息:“企业虽深陷债务旋涡,但拥有核心专利和GMP认证,‘舒思’占据30%市场份额,这是无价的无形资产,不能一破了之!”

基于创新的“执破融合”机制,法院迅速启动预重整程序。与传统破产清算的单向思维不同,“执破融合”机制一方面通过执行程序保障债权人权益,另一方面则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

最终,纾困资金的注入如同新鲜血液,激活了企业的造血功能。2023年8月,随着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百年药企不仅清偿了债务,更实现了产能升级和品牌增值。如今,随着新剂型研发进入冲刺阶段,这家百年药企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续写着“苏州制造”的新篇章。

“传统执转破是单向通道,而执破融合是双向赋能。”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副院长曹黎丰揭示“执破融合”机制精髓——通过理念、团队、机制、资源四重融合,实现“以破促执、以执助破”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2年7月至今,苏州法院受理“执破融合”案件2807件,163家企业绝境逢生。

3年来,10万件商事案件的裁判文书堆叠成9米高的正义之墙,900亿元标的额勾勒出司法护航的经济等高线。当“执破融合”的齿轮咬合市场规律,一幅司法智慧的苏州工笔画正徐徐展开:破产审判庭的电子屏上,118家重生企业的生命曲线重新上扬;产业园区的物流车流里,万人就业的民生温度持续传导;专利证书的烫金字体间,“苏州制造”的招牌越擦越亮。

分类诊疗建体系 司法护航助振兴

近年来,苏州法院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通过构建困境企业救治体系,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司法护航新模式。昆山法院打造“司法医院”模式,虎丘法院成立清算与重整中心,通过精准施策、府院联动、资源整合,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走出了一条司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全国经济“最强县级市”,昆山拥有超18万家企业主体,庞大的市场主体对司法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破产重整就是新一轮招商引资。”昆山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沈如表示,法院以“救活”为核心,2023年办结破产案件591件,化解债务287亿元,盘活土地厂房110万平方米,挽救困境企业97家,被誉为民营企业“司法医院”。

2023年11月,昆山法院成立全国首家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着力为困境企业提供一站式纾困服务,整合司法、行政、中介机构等资源,提供重整指引、多元解纷、投融资对接等六大功能。中心运行以来,接受咨询512次,发布投融资信息121条,引入投资8.7亿元。“最大限度盘活资产、优化配置,让企业‘活下来’比‘清算了之’更有价值。”欧平说。

某金属制品公司因投资失败负债1560万元,但拥有16项专利和稳定客户群。法院在执行阶段引导其申请破产,通过和解程序实现自救,稳定了上下游19家企业产业链。“优质企业即使‘生病’,也能通过司法‘手术’恢复生机。”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昆山法院构建“诊疗式”救助体系,将企业分为四类对症下药:对潜在风险“治未病”,对“小毛小病”促和解,对“重症”企业实施预重整或强制管理,对“病入膏肓”企业引导有序退出。

2025年4月11日,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法院清算与重整中心正式成立。作为综合性创新平台,该中心集破产服务窗口、公益清算通道及金融纾困平台于一体,前置司法保护端口,为困境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支持。

针对面临危机的企业,该中心将提供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等服务,并量身定制庭外和解、债务重组、预重整或重整等解决方案;通过精准施策,帮助危困企业找到最佳脱困路径,同时确保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维护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无产可破的企业,该中心设立专项基金进行公益清算,释放闲置土地、设备等资源。

据了解,2023年和2024年两年间,苏州法院通过重整、和解、清算等方式共化解债务1507.22亿元,盘活土地、房产676.4万平方米,18795名员工权益得到保障。

从“司法救治”到“经济再生”,苏州正以创新司法实践,为民营企业铺就一条法治化、市场化的重生之路。

江苏经济报记者 潘一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