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水果太贵”的视频突然引爆网络。视频里,余惠勇掷地有声地表示:“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此话一出,#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等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商业语境中的“教育”本是中性词,指通过品质展示、价值传递让消费者理解产品差异。高端茶饮让大众接受几十元一杯的价格,有机蔬菜凭借溯源体系赢得信任,这些都是市场教育的成功实践。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们将消费者置于平等对话的位置,用透明的标准和可感的品质作为沟通桥梁。反观此次争议,问题恰恰出在将“教育”异化为单向灌输,把消费者的价格敏感解读为“不成熟”,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本质上是对市场规律的漠视。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消费者每天都能在不同渠道比较价格。若感受不到显著品质差异与体验提升,价格却高高在上,自然难以被接受。现实中,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百果园购买的水果,价格贵且品质与普通水果店并无太大区别,甚至还出现过食品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强调“教育”消费者,无疑是忽视消费者的真实体验与诉求,陷入自我认知的误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教育”思维可能加剧品牌与消费者的割裂。市场生态从来都是多元共生的,凌晨三点的农贸市场,商贩们忙着分拣刚到货的鲜果;社区便利店的店员,仔细清理着临期水果;电商平台的采购团队,深入产地对接农户。这些业态既不搞概念营销,也不做价值说教,只是通过匹配供需赢得生存空间。真正的商业智慧,是在价格、品质与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消费者的选择向来直接,当商品的性价比失衡时,转身离开便是对品牌最有力的反馈。
市场的本质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输出。企业通过产品传递价值主张,消费者用购买行为反馈真实需求,这种动态平衡推动着商业生态进化。曾经因“天价雪糕”引发争议的品牌,如今纷纷推出平价产品线;一度强调“不降价”的连锁餐饮,也开始通过团购套餐贴近大众。这些转变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没有永远的品牌神话,只有始终的市场规律。这也说明,消费者的吐槽不是“不成熟”的表现,而是市场发出的校准信号。企业与其纠结于如何“教育”消费者,不如专注于让产品价值配得上价格标签,比如完善产地直供体系降低中间成本,建立更透明的品质分级标准,推出灵活的分量选择满足不同需求等等,唯有真正将消费者的反馈视为改进的信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商业竞争是让消费者在掏钱时觉得“物有所值”,而非被说服后“不得不买”。水果摊前的交易,考验的从来不是话术技巧,而是能否守住“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底线。毕竟,在民生消费的赛道上,赢得人心的从来不是傲慢的“教育者”。
作者:陈长
编辑:曹叶 吴宝莉(实习生)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