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追光而行向未来,青年聚力勇担当丨于宁:数据是罗盘,青春是风帆——在统计的蓝海走出新的航线

   发布时间:2025-05-03 15:38:00

编者按: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在齐鲁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青年一代既是追光者,亦是发光者,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青年无畏向前、敢为人先,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为进一步展现我省广大青年群体昂扬向上、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追光而行向未来,青年聚力勇担当”五四青年节系列宣传报道,讲述不同领域青年榜样的动人故事,致敬了不起的青年力量。

海报新闻记者 刘乐斌 济南报道

凌晨两点,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的办公楼依然亮着灯。于宁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与窗外渤海湾的潮声交织成韵。从东营基地赤脚清洗滤棉的博士新人,到全国首个市级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的“破冰者”,这位80后女科学家用15年青春,在海洋经济的“无人区”划出了一道闪光的航线。

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的于宁,被“扔”进了东营养殖基地。没有象牙塔的舒适,只有砖头搭成的床板、24小时循环的养殖池,和怎么也洗不完的过滤棉。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手机信号,“喂鱼、换水、记录数据,这就是科研的起点。”她笑称那段日子是“海洋版的平凡之路”。

但正是这120天的基层淬炼,让她触摸到海洋经济最真实的脉搏。“数据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渔民的生计。”带着这份认知,她带领团队踏遍山东30余个沿海乡镇,采集数万组一手数据,硬是将论文写在了渔港码头。为了解决资源增殖放流决策优化研究过程中关键参数缺失的问题,连续7天每天间隔4个小时要到试验海区提起重达十几斤的实验网箱记录数据,为了保证按时提取数据,就吃住在岸边的简易帐篷中。用自己深入一线的艰苦条件,助力渔民走向更好的生活。

2019年,于宁团队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全国首个市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攻关。彼时,海洋经济统计尚处空白,于宁团队要在三个月内从零开始搭建模型。“就像在暴风雨中绘制航海图,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经验借鉴,但又必须完成。”她回忆道。

腊月二十八,办公室的灯亮到凌晨;疫情期间,团队每天用云端会议团结在一起,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比对评估测算结果,笔记本电脑24小时运转不停。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市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国家统计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行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一等奖,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市级核算的沿海省份,并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助推全国市级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工作。

“我们中心10个人,8个是女性。凌晨出差?带着孩子加班?这都不是问题。”于宁的团队被称作“海洋娘子军”。2021年,她们捧回省自然资源厅“三八红旗集体”奖牌时,得到了这样的赞誉:“以柔肩扛起重任,用数据温柔海洋。”

“爽朗、倔强、不服输”,这些常用在男孩子身上的描述,却被于宁用在了自己身上。每年365天,有1/3的时间在外出差、调研。遇到紧急任务说出发就出发,扑得下身子干,拔得动腿脚跑。这份身先士卒的实干精神影响了中心的每一位成员。作为“五一巾帼标兵”, 于宁将继续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为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如今,于宁和团队正全力推进海洋经济监测体系的迭代升级。深夜的实验室里,她常对年轻同事说:“我们的战场不在期刊论文里,而在每一寸需要被科学照亮的滩涂上。”

从基层数据员到技术领军者,她始终相信:真正的科研,既要能解析微观藻类的生长曲线,也要能丈量时代浪潮的奔涌方向。正如她的座右铭——“数据是罗盘,青春是风帆”,这位“海洋女船长”带领团队,在建设海洋强省的航程中,将继续以数据为帆,用每一个扎实的数据库、每一份精准的监测报告,为海洋经济标注出更清晰的航标,在深蓝疆域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浪花史诗。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于宁说,“我们青年人就像满天繁星,在各自的领域里发着各自的光。”在山东3505公里海岸线上,无数个“于宁”正以青春作桨、以创新为帆,在海洋强省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永不停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