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中塞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发布时间:2025-08-23 06:49:00

这是4月11日拍摄的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桑戈尔体育场。新华社记者 司 源摄

图为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快速公交系统项目车站和公交车。这是该国第一条城市快速公交线路。新华社记者 王子正摄

近年来,中国和塞内加尔两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两国合作重点正从商品贸易拓展到产业投资和民生项目,契合了塞内加尔经济复苏与就业增长的政策导向,也为中企在当地市场投资兴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中国和塞内加尔两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两国合作重点正从商品贸易拓展到产业投资和民生项目: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花生产业链升级,从新能源公交推广到本地装配与培训,新的合作领域契合了塞内加尔经济复苏与就业增长的政策导向,也为中企在当地市场投资兴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超过法国,成为塞内加尔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从商品结构看,中国对塞内加尔出口最多的产品是机电产品,其次是纺织品及原料,再次是金属及其制品。这一宏观变化,在其首都达喀尔的港口和街市有着直接的“可视化”呈现:在达喀尔港,一批批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被起吊卸下,既有钢铁材料、工程机械,也有输电设备和农机,这些大宗设备随即分拨至全国各地的工地、港口和农业项目,助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与此同时,走进达喀尔百年大道(Centenaire)或历史悠久的桑达加市场(Sandaga),能看到大量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塑料器皿和日用家电等商品,吸引当地顾客选购。此外,Centenaire大道也是首都区域内的商品集散中心,本地小贩批量购入后,再把商品卖到城郊和乡镇。

近年来,塞内加尔油气行业发展迅速,创造出新的结构化需求。有专家认为,随着该国油气产业的发展,其大量上下游产业,比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化工行业设备等将会成为中塞两国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吸引外资呈现新趋势

近年来,塞内加尔面临的财政与债务压力持续上升。去年,塞政府审计将前政府遗留的巨额隐藏债务公之于众,该国债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显著上升,直接导致国际权威评级机构下调该国主权信用评级,推高外部融资难度。

受债务和财政赤字扩大影响,塞政府在吸引外资时更强调质量优先、风险可控、落地见效。2025年8月,塞对外公布了以开发国内资源为主、外部合作为辅的一揽子经济复苏方案,明确提出优先以本地化收益、就业和产业链升级为导向的投资吸引策略。

2025年6月,塞内加尔总理松科访华期间,中塞双方在杭州和北京举行经贸对接活动,会场上签署了涉及产业、住房、交通与能源的多项谅解备忘录和合作框架,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中方投资的新亮点,将实现短期就业增长,中期物流、建材、安装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与长期民生福祉保障,从财政角度看也更易设计避免主权担保的融资方案,高度契合塞经济复苏政策要求。

现阶段,塞内加尔对财政可持续性高度敏感,故逐渐偏向不增加主权债务的融资模式,比如优先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在地化生产与公私合营模式。新趋势意味着,中资项目想要提高社会认可度并追求长期回报,需要在合同设计、环境社会治理与本地能力建设上展示更大透明度与包容性。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

在农业领域,花生是塞内加尔传统支柱作物之一,也是该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面对国内保障与国际出口双重压力,塞方注重增产、提升品质和推动加工产业发展。

2025年7月,“科创中国”中国—塞内加尔花生全产业链国际培训班在中国山东青岛举办,10多名塞方研究人员、官员与企业代表系统学习了从品种选育、田间管理到分级、烘干及加工的整套流程,旨在把示范技术带回国内并在试点区复制推广。塞内加尔农业研究所主任萨尔表示,“这次培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增强了我们对塞内加尔整个花生价值链现代化发展的信心”。

当前数据显示,2025/2026产季,塞花生产量有恢复迹象,而中国市场对塞内加尔优质原料的强劲吸纳,使得提高品质与加工率成为提升农户收益的关键途径。通过技术培训与加工示范,塞内加尔有望把花生出口从“原料”向“半成品/成品”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与本地就业。

在公共出行领域,塞内加尔包括首都在内的绝大多数城市,柴油驱动的街头小巴与颇具代表性的“Ndiaga Ndiaye”(多为在二手奔驰卡车底盘基础上改装而来的长途客车),仍然承担着城市与城际客运的主体功能。这类车辆机动性强、票价低廉,能把乘客运到正规公交触及不到的街道和乡村,但其车龄普遍偏长、缺乏排放控制与安全保障,长期运行带来的尾气与噪声问题,对空气质量和城市生活品质造成现实压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达喀尔BRT(快速公交系统)项目应运而生,121辆电动大巴及其光伏充电配套设施,打通城市主轴、缩短通勤时间并显著降低城市运输排放,已被视为西非城市绿色交通的标杆。与此同时,诸如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在本地市场展开推广,提供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的电动化方案,为城市出行电动化创造市场基础。

把上述“旧”与“新”并置起来看,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塞在交通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既是政策选择,也是现实需求:一方面,替换或补充老旧柴油小巴不仅能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声并减少交通事故隐患,还能通过规模化采购与在地化装配,带动零部件、运维与充电基础设施等上下游的就业与技术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若仅靠进口整车而不发展本地装配与维修能力,从长期来看仍会形成对外依赖且难以吸纳大规模就业。因此,双方当前重点推动的不只是把电动大巴开上路,更强调实现“采购—装配—运维—培训”的闭环,即在塞培育车辆装配线、建设充换电站并开展司机与技师培训,从而把一次性设备投入转化为持续的产业与技能红利。(经济日报驻达喀尔记者 林家全)

相关推荐